当前位置: 首页 >> 低碳节能 >> 正文

践行节能使命 畅想低碳明天——记2020年北京市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和服务工作

来源:澎湃新闻·澎湃号·政务 作者: 时间:2020.12.29

导 读: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一重要宣示为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擘画了宏伟蓝图。为北京市结合城市用能和碳排放特点,持续推进建筑领域节能降碳机制建设,探索城市绿色低碳发展新路径指明了方向。

2013年,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工作。八年以来,北京市不断完善政策机制、提升政务服务能力,在全社会公共建筑规模不断上升、城市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公共建筑电耗的过快增长趋势得到了有效遏制,业主及运营方的节能降碳意识不断提升。数据显示,相比2013年,2014至2019年间共节约电量约23.6亿千瓦时。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制度已经成为北京市探索绿色发展,实现碳达峰、迈向碳中和的机制支点与重要工作实践。

一、限额体系为建筑用电戴上“紧箍咒”

北京市公共建筑节能降碳工作起步早、推进快。“十一五”期间,北京市初步建立了公共建筑节能运行管理体系,实施建筑能耗统计制度。“十二五”期间,随着《北京市民用建筑节能管理办法》(市政府令第256号)、《北京市公共建筑能耗限额和级差价格工作方案(试行)的通知》(京政办函〔2013〕43号)和《北京市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暂行办法》(京建法〔2014〕17号)的发布,北京市在全国率先启动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工作,搭建了较为完善的公共建筑节能监管和服务体系,实行电耗限额年度考核,激发节能改造内生动力。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被确定为国家公共建筑能效提升重点城市,限额管理工作迈上新台阶。依托已有的建筑全生命周期平台,建立“北京市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信息系统”,开展常态化、制度化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工作。在市级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财政奖励政策发布后,考核超限额用能业主的热情被点燃,节能改造工作蓬勃开展、成效显著。

通俗来讲,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工作就是每年给公共建筑设定一个用电红线(即限额),如果实际用电量超过了用能红线,则需要开展能源审计,查找其中用电不合理的原因,进行节能改造,在保障当前舒适度的前提下节能降耗、提高能效。

截至2020年底,已有12222栋、约1.63亿平方米的公共建筑纳入北京市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体系中。

二、以需求为导向完善政策机制

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和市发展改革委于2014年底联合发布《北京市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暂行办法》(京建发〔2014〕17号)(下称原办法),对全市3000平方米以上的公共建筑实施电耗限额管理。随着电耗限额管理工作的深入,原办法的推进与执行遇到了一些问题,为了提升服务管理水平, 2020年市住房城乡建设委联合市发展改革委、市城市管理委、市机关事务管理局等部门发布了新一版《北京市公共建筑电耗限额管理暂行管理办法》(京建法〔2020〕5号)(下称新办法)。

新办法扩大了限额管理覆盖范围,实现了电耗限额的动态调整,新增了能耗限额考核标准。新办法发布前,限额考核只考核用电量是否超出电耗限额,建筑业主往往反映:“我们原来是燃气供热,用电量一直没有超出电耗限额,去年部分改成了电制热,所以用电量增加了,但是我们燃气量减少了,能不能考虑以全能源消耗作为考核依据?”随着限额管理工作的深入与覆盖范围的扩大,这种问题已不是个例,因此在新办法中,考核方法由单一电耗限额考核,扩充到能耗限额考核,以全能源消耗作为基数判断是否超限额。

新办法中将信息采集和变更方式统一调整为线上报送,进一步优化了管理机制,提升了服务水平。新办法实施后,信息采集员深有感触,“以前都是拿着建筑信息采集表去每栋建筑找物业,找产权单位填写信息,有时人不在,有时跑几个部门才能搜集到这些信息,而且业主单位盖章走流程要好几天。基本一栋建筑要跑好几趟,还不一定能成功。自从新办法出台后,电话或邮件通知业主在线填报即可,现场跑的少了,办事效率也高了。”

三、数据平台让限额服务更“精准”

为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在修订限额管理政策的同时,配套升级了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信息平台,实现了全链条的线上服务,方便企业报送材料,减少沟通和时间成本。至此,限额管理工作中不再需要建筑业主线下填写、邮寄或现场办业务。例如建筑基本信息的线上采集和校核,建筑业主可通过公共建筑能耗限额管理信息平台,填报企业信息、绑定所属建筑,并可对所属建筑基础信息进行填报或校核。信息如有变更,可上传证明材料,经线上审核后完成修改。对电耗限额指标或考核结果等有异议的建筑业主也可线上提交异议材料申请调整和复核。
充实平台服务内容,提升工作效率。限额管理平台是开展限额管理工作的重要抓手,是主管单位和建筑业主单位沟通的重要渠道。经过多年的数据积累,可提供多样化的数据服务。平台可展示北京市各类建筑的平均电耗,例如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宾馆饭店、文化建筑、医疗卫生建筑等,便于了解不同建筑的电耗差异,也可查看企业所属楼栋的电耗水平在同类型建筑中的排序,方便掌握自身建筑的电耗水平。

管理信息平台具备认领楼栋、限额签收、考核查看、异议申请和电量查询等功能。企业认楼功能中,产权单位可在全市的建筑数据库中,根据建筑地址、面积、建筑单位、产权单位等信息认领产权建筑,避免错报漏报。同时增加了授权功能,产权单位可授权物业公司、使用单位代为办理电耗限额相关业务。

限额发布和限额考核功能中,建筑单位对限额数据和考核结果有异议时可线上提出异议申请,上传异议材料,等待审批确认,方便快捷。依托限额管理大数据可在平台展示北京市公共建筑电耗数据,提供数据支撑服务,例如各区纳入限额管理建筑总数和面积、10类不同使用功能的建筑电耗占比、各区公共建筑总电耗占比、各区公共建筑单位面积电耗等。

四、疫情下建筑节能降碳步履不停

今年遇到了新冠疫情,限额管理工作无法常规推进,但是节能降碳不能停滞,仍需继续向前。为降低疫情影响,市住房城乡建设委持续加强咨询热线、视频会议、信息工作群等方面的服务。以控制培训规模、增加培训次数、加强疫情防控为原则开展2020年度限额管理现场培训工作,并通过录制视频的方式组织大家在线观看学习;采取召开视频工作调度会、线上宣传和发送政策文件、增派咨询服务人员、加强信息工作群管理等措施克服新冠疫情的影响。一年来,共计接待咨询超过1300人次,通过电话和邮件通知近2000家大型公共建筑业主查看限额指标并确认建筑信息。

2013年以来,市住房城乡建设委每年组织电耗限额管理和节能运行大型培训会,向建筑产权单位、物业公司、节能服务公司等宣传限额管理政策,聘请行业专家讲授节能经验和降碳知识,提升建筑业主单位和运营方的节能意识。

由于疫情影响,2020年上半年的培训及工作会议均通过视频的方式进行;疫情缓解后,组织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场次政策解读和节能技术宣贯会,主要介绍2020年电耗限额管理工作的新变化及疫情后的工作安排等,并对管理信息平台的操作进行了培训。

五、协同奖励政策激发节能动力


为推动建筑节能降碳工作,市住房城乡建设委采取限额管理与节能奖励相结合的政策措施,为节能成绩达标的建筑提供资金补贴。海淀区、丰台区等部分区也同时配套了奖励资金,在市区两级奖励资金的激励下,极大地调动了业主、物业公司、节能服务公司节能改造的积极性。以位于北京市朝阳区某大型酒店建筑为例,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主要用能为电力和天然气,节能改造前一年用能折合标煤3733.5吨标准煤。

经过能源诊断,节能空间较大,业主节能改造意愿强烈,但由于资金问题迟迟没有开展。在了解到市区建委的节能补贴政策后迅速开展了节能改造工程,实施节能改造后,每年节省电81.91万千瓦时,节省天然气87.33万标立方米,折合957.97吨标准煤,节约费用143.23万元,达到了25.66%的节能量。

“酒店一直高度重视节能工作,特别是在纳入电耗限额管理范围以后,我们意识到这不仅是一项任务,也是企业的社会义务和责任。由于酒店能耗较大,也有节能空间,之前我们一直有节能改造的想法,但是作为经营性企业,肯定会考虑资金投入问题,所以迟迟没有开展改造工作。”酒店负责人说,“了解到政府有相关的节能改造补贴政策后,我们毫不迟疑地开展了改造工作,先后投入了约1200万元,实施了制冷系统节能改造、锅炉供热系统节能改造、洗衣房余热回收、传统光源更换为LED光源、制冷站和换热站安装智慧运维系统按需供能、安装了能源在线监测系统。通过改造,酒店每年节约140万元的能源费用,获得了市区两级财政奖励合计约650万元。由于政府的奖励政策,本来9年的投资回收期变成了4年,可以说政府给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和动力,感谢政府的奖励政策。”

在政府政策协同促进激励下开展节能改造的公共建筑不胜枚举。截至目前,市住建委节能改造项目库中已备案项目129个,申请改造总面积达1050.17万平方米;已竣工项目106个,竣工面积为854.56万平方米。共有37个项目在竣工验收并运行一年期满后,通过了北京市公共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综合验收,截至目前,累计获得资金奖励的面积共计210.88万平方米,项目的实际平均节能率21.74%,每年节能2.38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5.93万吨,取得了良好的节能减排效果和社会效益。

做好电耗限额管理工作需要铁杵成针的恒心和脚踏实地的行动。北京市通过用能红线和节能补贴相结合的方式,成功地激发了建筑节能降碳潜力,建筑产权方、物业单位和节能服务公司积极投入到建筑节能降碳工作中,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到建筑节能绿色化改造工作中。

未来,北京市将持续总结实践经验、优化政策、升级平台,不断深化与能源供应公司的协同合作以求更好的为广大建筑业主提供服务,同时持续加强与碳排放权交易机制的相互支撑以实现更大范围的政策协同,努力推动北京市公共建筑节能降碳工作取得更扎实的成效。这也是北京市全面完成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关于“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任务的重要机制保障。相信在政府的不懈努力下,在社会各界的倾力配合下,北京市必将在“十四五”期间迎来更好的明天。


供稿部门:科研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