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持续发展 >> 正文

“三个发展”是解决当代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关键

来源:中国改革论坛网 作者: 时间:2014.12.01

 作者:田成川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是在已有可持续发展研究成果基础上的重大理论创新。“三个发展”是解决当代全球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环境破坏、资源短缺和气候变化等三大环境问题的基本途径,也是我国新时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三个发展”为主要导向,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是解决我国压缩型、复合型资源环境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三个发展”不仅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理论创新。

  一、可持续发展是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和环境观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已经深刻认识到工业化生产方式对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恩格斯曾指出:“蒸汽机的第一需要和大工业中差不多一切生产部门的主要需要,都是比较纯洁的水。但是工厂城市把一切水都变成臭气冲天的污水”。从20世纪50、60年代开始,由经济增长、城市化、人口扩张等形成的资源环境压力不断加剧,产生了诸多资源环境问题。学术界开始对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产生质疑和反思,1962年,美国生物学家雷切尔·卡森发表《寂静的春天》,描绘了由农药污染导致的环境破坏问题,引发了关于发展观的广泛讨论。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首次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和《只有一个地球》的学术报告,阐述了国际社会保护人类环境的共识和原则,呼吁各国重视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同年,罗马俱乐部发表了《增长的极限》研究报告,系统阐述了地球资源、环境系统与人口、经济系统存在的矛盾,明确提出“持续增长”和“合理的持久的均衡发展”的概念。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并对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论述。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里约环境和发展宣言》和《21世纪议程》,认为全球环境问题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已构成现实威胁,必须改变不可持续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并开放签署《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开启了国际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可持续发展不再仅仅是理论探索,而成为付诸实践的全球行动。

  从宏观层面看,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通常被概括为经济可持续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在这一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经济发展是基础,环境保护是条件,社会进步是目的。三者是一个相互影响的综合体,只有保持经济、环境、社会协调发展,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这一可持持发展的理论概括强调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均衡性,强调发展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增长,经济增长不等同于发展,经济和社会发展不能超越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发展的本质和目的是提升人类生活水平,创造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这一可持续发展内涵是对传统发展方式深入反思基础上提出的新发展观。同时,通过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历程的梳理,不难看出,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关切在于资源环境问题。如果没有资源环境问题的制约,也就无所谓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资源环境问题的凸显和演化引领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基点是资源环境供给的有限性、对基本需求的有效满足和对过高需求的合理限制。进而言之,人类经济、社会系统无非是地球自然环境系统的组成部分,内嵌于地球环境系统之中。人类在生产生活中通过对自然物质系统的改造和影响,形成能够满足人类需要的新的生态环境。由是言之,可持续发展理论不仅是一种新的发展观,也是一种新的环境观。从环境问题导向的角度看,可持续发展理念主要是针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三大环境问题。

  一是环境破坏问题。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以及利用方式的不合理,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成为困扰工业文明的魔咒。早在l9世纪,英国的泰晤士河就由于污染成为一条鱼虾绝迹的河流。1952年12月发生的伦敦烟雾事件,短短四天时间就直接导致4000多人死亡,两个月后又有8000多人因呼吸系统疾病陆续丧生。20世纪5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工业化进程加速,愈演愈烈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特别是频繁发生的重大环境公害事件,造成了重大的经济和人员损失,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也敲响了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警钟,引发了各界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和绿色思潮的兴起。这是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的直接诱因。

  二是资源短缺问题。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资源。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类社会面临着不同的资源问题。工业革命前,由于生产方式落后,资源短缺和匮乏主要是由于生产力落后导致的有效供给缺乏。工业革命后形成的机器化、工业化大生产,为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带来了革命性变革,使人类可以在更大范围和更广空间开发新资源和替代资源。与生产方式巨大变革相伴的,是全球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急剧膨胀,对地球资源的消耗快速增加,资源耗竭和供应不足问题日益凸显。据统计,1950年至2012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费总量从17.1亿吨油当量增长到124.8亿吨油当量,增长6倍。其中天然气消费量从2亿吨油当量增长到29.87亿油当量,原油消费从4.9亿吨油当量增加到41.3亿吨油当量。特别是上世纪70年代,发生了两次“石油危机”,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冲击。据测算,按照可比价格,1973年以来石油价格上涨了6.57倍。1950年-2012年,铁矿石产量从3亿吨增长到18.6亿吨。淡水资源消耗量从1900年6000亿吨增长到2010年4.5万亿吨,整个20世纪世界人口增加两倍,而人类用水量增加了5倍。全球型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常态,80个国家的约15亿人面临淡水不足。随着全球人口不断增加,更多国家步人工业化进程,全球资源需求还将大幅增长,据预测,2010到2040年,全球能源消费量还将增长56%。由于地球资源储藏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自然资源的耗竭压力与日俱增,资源的可持续供应成为人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

  三是气候变化问题。传统的工业文明是建立在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开发利用之上的。人类大规模利用化石能源排放了大量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正在导致全球气候发生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显著变化。据测算,1750年以来,全球累计排放二氧化碳达1万亿吨。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已从工业革命前的280PPM上升到2013年的396PPM,为过去80万年来的最高水平。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1880年到2012年,全球海陆表面平均温度升高了0.85℃,如不加以有效控制,到本世纪末还可能比目前上升2. 6-4.8℃。气候变化导致冰川和积雪加速融化、水资源分布失衡、海平面上升,热浪、干旱、暴雨、台风等极端天气、气候灾害频发,珊瑚礁、高山生态系统、热带雨林、草原、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的威胁,对人类生产生活造成重大不利影响。气候变化问题超出了传统环境问题的影响范围,成为当今世界最新也是最重大的环境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