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生态保护 >> 正文

适应新常态 打好“生态牌”

来源:钦州日报 作者: 时间:2015.01.13

石声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新形文明形态

大自然赋予人类生命,是人类生存发展之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在更高程度上的和谐统一,既是生产力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的历史必然,也是当代人和子孙后代生存发展的迫切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环境是另一种形式的生产力。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号召。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新型文明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

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对钦州这样一个欠发达、后发展的城市来说,是一个重大考验。

启动“美丽钦州·清洁乡村”两年来,全市整合资源累计投入资金近30亿元,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清洁集镇,极大地改善了生产生活环境,村容镇貌焕然一新。与此同时,我市依托独特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服务业,推动绿色经济、有机经济、循环经济一体发展,生态人居、生态环境、生态文化同步建设,生态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勾画出“大工业与白海豚同在”的美丽画卷。“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人民群众从过去的“求温饱”到现在的“盼环保”,深化“美丽钦州·生态乡村”意义重大,迫在眉睫。“适应新常态,打好生态牌”,我们义不容辞;“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我们责无旁贷。

马克思曾说过:“人同自然界完成了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生态建设与生产力发展是一种相生而非相克的关系。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外部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影响生产力结构、布局和规模的一个决定性因素,它直接关系到生产力系统的运行和效益。一方面,利用优良的生态环境,可以在保护的基础之上因地制宜地发展生物资源开发、生态旅游、环保等产业,使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另一方面,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依赖度越来越高,环境越好,对于生产要素的吸引力、凝聚力就越强,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也就越强。

1962年,美国著名的生物学家和生态环境保护活动家蕾切尔·卡逊出版了著名的《寂静的春天》一书,在这本被称为20世纪绿色环保主义的经典之作中,卡逊把对科学的理解与完美的文学技巧融合在一起,深刻揭露了美国因追逐利润而滥用化学药品带来的灾难性后果,使这个世界变成了“没有声息、没有生机的春天”,引发了人们的反思。“生态乡村”是“清洁乡村”的升级版,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我们坚信,经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一个鲜花盛开、百鸟和唱,明媚而光鲜、活泼而生动,充满生机和希望的钦州将永驻北部湾畔。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春天来了,春天不该寂静,春天永远不会寂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