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荒漠治理 >> 正文

甘肃:沙尘暴越来越少了

来源:甘肃经济日报 作者: 时间:2015.04.30

  受季风气候影响,每年3~5月份,以甘肃为代表的北方地区就会进入沙尘天气的高发季。近年来,随着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流域生态治理项目的实施,甘肃生态环境逐渐改善,沙尘暴数量也有一定程度地减少。

  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全国第一届沙尘暴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式功说,“顺应自然,加以保护,在适合造林的地方造林,适合种草的地方种草,尊重自然规律,长久地坚持生态环境建设,是治理沙尘暴的正道。”

  沙尘天气呈减少趋势

  “沙尘天气今年明显减少了。”奋战在民勤青土湖一带压沙造林一线的民勤县林业局三角城林场场长陈永明说,“几十年来,我们治沙种树起作用了。”

  西北区域气候中心2月至3月份的气候评估材料中写到:“甘肃省2015年2月份扬沙和浮尘天数偏少,月内没有出现沙尘暴,3月份平均降水量为14.1mm,较常年同期增长4%,为近3年来最多,沙尘(暴)天气也少于往年。”

  来自国家气候中心的监测数据表明,近50年来我国沙尘天数呈明显减少趋势。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国平均沙尘日数以1.7天/10年的速率减少,但阶段性变化明显,其中,1961年-1976年全国平均年沙尘日数表现出微弱增加趋势,之后以2天/10年的速率减少。

  以2000年以来沙尘天数的平均值与前30年的平均值相比,北方大部分地区均减少1-5天。其中,内蒙古西部、新疆南部和西藏西部等地减少10天以上,局部达到20天以上;京津冀地区近10年沙尘天气减少了5-10天。

  今年的世界气象日,省气象局副局长张强表示,近十几年来,甘肃区域性沙尘天气不断减少,得力于祁连山人工增雨项目的建设。该工程有效增加了祁连山区的降雨及降雪天气,从而进一步增加了祁连山内陆河流来水量,对沙漠植被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于沙尘天气减少的原因,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教授、全国第一届沙尘暴专家委员会委员王式功肯定了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的作用。与此同时,他还认为,沙尘天气减少不能忽视气候变化的原因。他说:“这些年,受气候变化影响,我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近地面平均风速在减小,而且大风天数也在减少,导致沙尘暴发生的动力条件减弱,沙尘天气减少。”

  沙尘暴不会消失

  “有人认为治理沙尘暴就是要让沙尘暴消失。事实上,沙尘暴自古就有,我国出土的汉简上便有关于沙尘暴的记载,沙尘暴以前就有,现在有,将来仍会有。”王式功说。

  我国恰好是沙漠化面积广大的国家。据林业部门统计,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约占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分布于北京、天津、河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18个省市区,其中新疆、内蒙古、西藏、青海、甘肃是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地区,占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95.48%。而且,除了境内的沙源外,影响我国的还有蒙古国戈壁荒漠区和哈萨克斯坦沙漠区等境外沙源。

  原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谈到:“按照自然界的规律,沙尘暴不可能被制止。”由于我国地处亚洲大陆和世界最大的海洋之间,较容易形成季风天气,许多北方地区城市处于干旱沙漠化的下风区,即便没有人为活动,空气中的细颗粒物浓度也会较南方城市高。

  王式功介绍:“沙尘天气形成的基本条件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要有策源地,第二:要有风,第三:足够的热力。以深居内陆的甘肃为例,河西地区是沙尘容易发生的策源地,河东地区是沙尘发生的影响地。甘肃河西地区被两大沙漠夹击,从新疆至河西走廊地段呈类似于喇叭的峡管地形,该地段风速大,发生强沙尘暴的几率较大,这样的地形,为沙尘天气的滋生提供了有利条件。想让沙尘暴彻底消失几乎不可能。”

  顺应自然保护生态

  虽然沙尘天气在不断减少,但每年河西等地仍有强沙尘暴发生,自然灾害损失严重。对于无法消灭的沙尘暴,究竟该如何有效避免?

  王式功表示,作为自然条件恶劣、长期受干旱气候控制的省份,甘肃治理沙尘暴能够达到的目标,只能是最大程度地降低它带来的影响和损失。不是消灭它,也不能任其发展。要顺应自然,加以保护生态,在适合造林的地方造林,适合种草的地方种草,尊重自然规律,长久坚持生态环境建设。

  我省气候多变、地貌地形复杂,生态系统非常脆弱,所以要在沙漠边缘地区植树造林。森林对水源涵养、水土保持、防风固沙、改善人居环境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近年我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筑生态安全屏障,在2013年结束的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中,甘肃林地面积为1042.65万公顷,占全省总土地面积的23.18%,其中全省森林面积为507.4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了11.28%,10年间增加了0.86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近年由于我省实施祁连山人工天气作业工程,使武威祁连山区的植被覆盖面积增加,沙尘暴策源地之一的民勤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从而从源头上控制了沙尘天气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