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遗产传承 >> 正文

黔西:国学传承文明 非物质文化遗产助推经济发展

来源:黔西县委宣传部 作者: 时间:2015.10.14

    近年来,黔西县利用国学经典和非物质文化,在全县中小学和道德讲堂,利用学校教育、市民讲师、农民讲师、农民导师等为媒介,弘扬国学经典和非物质文化,从而展现中华文化、弘扬国学精髓,不仅提升和扩大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国学在黔西县的生存发展力、影响力;同时利用非物质文化,蜡染刺绣、民族鼓舞、水西传奇古文化等,巧打旅游经济牌,拉动了该县的经济文化发展。


    国学经典推动文明教育


    作为唯一流传下来的人类四大古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几千年来以其博大精深,底蕴十足而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其影响力不仅仅体现在世界的东方。世界其他发达国家也在吸取中国的传统智慧以求发展。黔西县主张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发展国学经典,使教育的对象不只是学得表浅的知识,而且通晓支撑这些知识的文化意蕴,传承文明,推动教育文化发展。


    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好多青年人没有礼仪的思想,不知感恩。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青年人却以我为中心、自私、刻薄、偏执,恃才傲物。为此黔西县在校园教育、素质教育、人文教育中,加强国学教育。这样有利于学生自身和谐发展,有利于培养他们勤勉好学的学习态度,有利于培养他们诚实守信的崇高品格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有利于培养他们求新求变的创新精神。


    近年来,黔西县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经典文化,以传统文化进校园、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进村寨、进“道德讲堂”等活动为抓手,促进国学经典文化的传承,丰富群众精神生活。该县采用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学校重要节日、校庆等集会上,开展传统文化教育,以讲座的形式,借用诗歌、图片、历史故事等讲述传统节日和民间习俗的起源,礼仪、习俗的文化内涵;传统文化进社区活动,以花灯、文琴戏为载体,引导社区居民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让居民自觉参与到奉献、帮助他人的行动中来;传统文化进企业活动,向企业职工发放传统文化书籍,利用广播、报纸、橱窗等平台,讲解《弟子规》,引导企业职工明确责任,恪守制度。传统文化进村寨;以农家墙壁为平台,将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论语》经典名句等,用绘画、书法等形式渗透到村寨的各个角落,让村民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教育和启发;传统文化进道德讲堂,采用唱一首歌曲、讲一个故事、诵一段经典、看一部短片、送一份吉祥、关注一个热点的方式,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同时国学经典还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增长学生知识,提高学生语言能力。学校利用演讲比赛,教师、学生参加的形势,以此丰富了教师和学生的文化,推动了黔西县教育向前发展。

   黔西县在发展国学经典的同时,大力发扬非物质文化,非物质文化属于传统的经典文化之一。在其发展中,能拉动旅游发展,也能将非物质文化直接转化为经济,推动该县经济大发展。


    蜡染,是我国古老的少数民族民间传统纺织印染手工艺,古称蜡,与绞缬(扎染)、夹缬(镂空印花)并称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技艺。贵州、云南苗族、布依族等民族擅长蜡染。黔西县红林乡苗族蜡染是用蜡刀蘸熔蜡绘花于布后以蓝靛浸染,既染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同时在浸染中,作为防染剂的蜡自然龟裂,使布面呈现特殊的“冰纹”,尤具魅力。由于蜡染图案丰富,色调素雅,风格独特,用于制作服装服饰和各种生活实用品,显得朴实大方、清新悦目,富有民族特色。


    红林乡鱼塘村的苗族蜡染,她们的头巾、围腰、衣服、裙子、绑腿,绑腿,都是蜡染制成,其它如伞套、枕巾,饭篮盖帕、包袱、书包、背带等也都使用蜡染。红林乡鱼塘村苗族妇女杨正飞杨正飞说:“我是花坡王的女儿,不会绣花是父母的耻辱,因此我十三岁的时候,就会自己绣花了,而且绣花在周围十里八里都很出名。”“我们苗族的很多小女孩子,一定要到我们家来请我的指导。”杨正飞说。现在的杨正飞成立了一个帼芳合作社绣花小组,每天都有5个妇女到他们家一起绣花致富,年收入在9万元以上。该村刺绣人均收入达到10000多元,使渔塘村提前迈入了小康的步伐。


    黔西县新仁苗族乡化屋村位于乌江大峡谷东风湖北岸的鸭甸河、六圭河交汇处,面积约8.2平方公里,居住着苗、彝、汉三个民族,197户1035人,其中苗族人口占98﹪。20年前,化屋苗寨还是一个“交通靠走、通讯靠吼”,人均纯收入仅214元,人均粮食占有量171公斤的边远小渔村。


    该县对化屋苗寨雄奇险峻的峡谷风光进行保护性挖掘,把大自然赐予化屋苗胞丰富的自然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利用化屋苗胞在语言、服饰、生活习俗等方面至今仍保持着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刺绣和蜡染工艺,精美绝伦的苗族服饰、原汁原味的多声部民歌、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无不彰显苗族历史的源远流长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县、乡对当地民间民族文化大力进行保护、挖掘和传承,在学校普及原生态苗族文化,以举办 “乌江源百里画廊化屋苗寨景区文化旅游节”、“乌江源百里画廊首游式活动”、“ 2008贵州·黔西乌江源百里画廊旅游文化节”等在省内外具有一定影响的活动为载体,提升乌江源百里画廊化屋景区在国内外的知名度,古老的苗族文化传承人得以复出。如今的化屋苗寨有名的小康村。


    黔西县还巧打水西文化,“水西”一名,出自元代蒙古语“亦溪不薛”的汉语译音,指乌江上游鸭池河以西的宽广地域,古为夜廊国领地。该县以“重塑水西历史,续写水西传奇”为核心,以黔西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底蕴为基础,着力打造水西古城文化旅游区,建设为集“大气、文气、灵气、秀气“四气”兼备且独具魅力的国家AAAA级旅游区,包含文化展示、旅游接待、休闲度假、商业贸易、商务会展、客服中心等六个旅游功能区,重点形成“一轴、二核、三节点、五组团”的旅游产品空间结构。


    目前水西古城是贵州省唯一入选“国家藏羌族文化产业带”重点项目,贵州省100个旅游风景区、100个城市综合建设项目,拉动了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


    国学经典文化的建设,拉动教育发展,助推旅游业,发展壮大经济,同时推动“决战贫困 推动跨越 同步小康”的意义十分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