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荒漠治理 >> 正文

锁住流沙 长出希望

来源:中国环境报 作者: 时间:2015.12.23

        阿拉善盟通过营造防风固沙林、实施退牧还草,不但让沙地绿起来,也让农牧民富起来
       到目前为止,通过开展“三北”重点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工程建设,阿拉善盟完成生态治理面积426.6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65.45万亩。图为工人在种植肉苁蓉。
      通过一系列生态工程建设,阿拉善盟的森林覆盖率达到7.65%,许多流动沙丘被林带“锁”了起来。 李俊伟摄  
    ◆本报见习记者李俊伟
  站在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简称“阿左旗”)“百万亩梭梭苁蓉产业基地”宗别立镇项目示范区的高处,放眼望去,从脚下延伸向远方的是已经成排成行的梭梭林。黄色的沙漠,绿色的梭梭林,看起来格外鲜明。昔日的漫漫荒漠,如今随着梭梭林面积的增加而日益“萎缩”,一片生机勃勃的希望绿洲在这里逐渐延伸。
  阿左旗“百万亩梭梭苁蓉产业基地”只是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进行生态建设的一个例子。“十二五”期间,阿拉善盟共完成人工造林165.45万亩。通过营造防风固沙林,在乌兰布和沙漠北缘、腾格里沙漠东缘形成了带片结合的防护林体系,有效锁住了三大沙漠边缘,阻挡住了沙漠蔓延扩展的趋势,对改善沙区生态环境、抵御减轻自然灾害和减少沙尘暴的发生,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漫漫沙区长满草灌乔木
  通过人工造林,有效阻挡了两大沙漠的前侵蔓延,生态效果十分明显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阿拉善盟地广人稀,90%以上是沙漠、戈壁和荒漠化草原,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横贯全境,“十年九旱”的气候条件是这里最常见的状态。
  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方面的原因,阿拉善盟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基础条件差,植被退化、沙漠化现象严重,不仅给当地农牧业生产和人们生活造成了极大危害,还严重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发展。
  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得阿拉善盟充分认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多年来,阿拉善盟一直将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础建设来抓。
  “在建设示范区之前,这里可以用不毛之地来形容,除了沙子还是沙子,常常是风吹沙起。”阿左旗林业局副局长杨晓军告诉记者,阿左旗要建设“百万亩梭梭苁蓉产业基地”,就是要形成一条东西长37公里、南北宽23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既为阿左旗林沙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增收致富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也阻挡住了乌兰布和沙漠前侵,为保护黄河、贺兰山和乌吉铁路发挥了重要作用。
  阿左旗宗别立镇项目示范区位于贺兰山北麓、乌兰布和沙漠南缘,规划面积40万亩。示范区从2012年开始建设,到目前已经营造了22万亩梭梭林。
  记者从项目简介图上看到,在项目建设之前,这里只是一片一望无际的裸露沙地。通过连续几年奋战,当初种植下的一颗颗梭梭苗木如今已经逐步连成一片。
  也正是从2012年开始,阿左旗在宗别立镇全面推广秋冬季造林,当年种植9万亩,成活率达到81%,一举将造林季节由一季变成了两季。在造林方式上,也由人工挖坑改为机械打坑作业,从而极大地加快了生态建设的步伐。
  如今,仅在阿左旗“百万亩梭梭苁蓉产业基地”,人工梭梭种植面积就达到了114万亩,初步形成宗别立镇、巴彦诺日公苏木、巴彦浩特镇、吉兰泰镇四个重点项目示范区。
  “百万亩梭梭苁蓉产业基地”只是阿左旗开展生态建设的一部分。围绕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等国家重点工程,截至目前,阿左旗共完成人工造林86万亩、封山育林168万亩、飞播造林474.7万亩,814.88万亩国家级公益林纳入生态效益补偿范围,项目区林草覆盖度明显提高,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
  除了造林之外,从2002年实施退牧还草试点工程以来,阿左旗实施禁牧、休牧面积1755万亩,实施草原补奖机制总面积7296万亩,使草原植被得以休养生息、自然恢复。
  在记者10月底来到阿左旗采访时,多风少雨的阿左旗竟然迎来了一场淅淅沥沥的降雨,令当地人欣喜不已。烟雨蒙蒙,记者来到巴彦浩特镇西的头道沙子飞播造林区,虽然雨天视线受阻,但经过雨水的冲洗,连片的草灌乔木显得更加翠绿。
  杨晓军对这里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受颇深。他告诉记者,从2000年以来,这一片区域通过飞播造林,树林面积达到了4万亩,原来的漫漫沙区现在长满了草灌乔木,不仅有效阻挡了腾格里沙漠的前移,同时也成为保护巴彦浩特城区和贺兰山前沿的一道生态防线。
  谈到飞播造林,阿左旗有着当之无愧的成就。
  从1984年开始,阿左旗就进行了飞播造林试验,通过采取边试验、边生产的方式,利用8年时间最终取得了成功。在1992年举办的全国飞播造林成果鉴定会上,这项研究成果一致被认为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际学术界关于降水量200毫米以下区域为飞播禁区的论断。飞播造林也因此成为阿左旗林业生态建设的主要形式得到了大面积推广。
  经过长期努力,阿左旗在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建设了间隔长350公里、宽3
  公里~20公里的生物治沙带,在乌兰布和沙漠西南边缘建成了间隔长110公里、宽3公里~10公里的生物治沙锁边带,使流动沙丘趋于固定和半固定,局部地区生态环境状况有所改善,有效阻挡了两大沙漠的前侵蔓延,生态效果十分明显,形成了“绿带锁黄龙”的壮丽景观,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记者了解到,到目前为止,通过“三北”重点防护林、天然林保护等一系列工程,阿拉善盟完成生态治理面积426.6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65.45万亩;累计完成国家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建设项目两万亩,国家级公益林补助面积达到2289.49万亩。通过整村推进、公益林区禁牧、加强管护等措施,辐射带动9700万亩林草植被得到休养生息和更新复壮。
  通过保护和治理,全盟森林资源面积增加1466万亩,总面积达到309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7.65%。
  退牧还草让草场休养生息
  通过采取禁牧、休牧和围栏封育等综合措施,加快了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
  因地制宜,取长补短,生态建设离不开得力的保障措施,来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就阿拉善盟而言,这里的生态系统本身就存在着脆弱性和不稳定性,加上人为因素不合理干扰,草原植被群落一旦遭到破坏,就会发生逆向演替,不但恢复难,而且周期也长。
  为推进生态保护及建设,根据防沙治沙工作不同区域建设重点,依托国家重点生态建设工程,近年来,阿左旗分区治理、突出重点,专门编制了《阿拉善左旗“十二五”防沙治沙工作规划》。为确保规划的可操作性,阿左旗将防沙治沙内容纳入了全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安排。
  同时,阿左旗还制定出台了《阿拉善左旗营造生态防护林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广大群众和社会团体参与植树造林,对造林者实行现金补助。截至目前,共支付补助资金2000多万元,300多户农牧民及相关企业、社会团体从中受益。
  在造林过程中,阿左旗坚持实用技术推广,加快防沙治沙科技成果转化推广力度,运用生根粉、机械打坑造林、秋季造林、飞播种子大粒化等抗旱、保水造林技术,提高了飞播造林的成活率。
  对于阿左旗这样的生态脆弱地区而言,不仅要植草造林,扩大草地林地面积,更要加大保护力度,确保沙区生态环境趋于转好。
  为了保护生态建设成果,阿左旗先后制定出台了《阿左旗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实施办法》、《阿左旗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实施办法》等文件,并颁布了《阿左旗人民政府禁牧令》,逐步建立起沙区自然资源管理、沙区植被保护利用相关制度,积极推行禁牧、休牧、轮牧,全面实行草畜平衡制度。
  阿左旗仅仅是阿拉善盟通过植草造林改善生态环境的一个典型例子。有数据显示,从2011年以来,阿拉善盟每年仅草原禁牧面积就达2.19万亩、补助资金4.44亿元,草畜平衡面积达3740万亩、奖励资金5394万元。
  同时,阿拉善盟还积极开展乱砍滥伐专项整治工作,严格实行森林限额采伐制度、征占用林地和草原审批制度,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生态建设的成效。
  记者了解到,本着改善民生、统筹城乡发展解决生态问题,阿拉善盟还组织和引导一些生态脆弱、生存条件较差和边远地区的农牧民向资源相对富集、区域经济优势明显、基础设施较完善、发展潜力较大的城镇和生态农业区转移。以退牧还草、公益林补偿、黑河生态治理、整村推进、移民扩镇、游牧民族定居等重大生态工程项目为载体,深入实施生态移民工程,促进牧区人口转移。通过搬迁转移农牧民,有效减轻了草原、草场的生态压力。
  在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中,退牧还草工程效果最为显著。阿拉善盟通过在草场退化、沙化地段采取禁牧、休牧和围栏封育等综合措施,加快了草原生态环境的恢复。
  记者了解到,在2002年~2010年的8年之间,阿拉善盟连续实施了10期退牧还草工程,全部通过内蒙古自治区检查验收,建设总规模达3412万亩,其中禁牧2930万亩、休牧312万亩、划区轮牧50万亩、补播120万亩。2011年~2013年,全盟连续实施退牧还草3期工程,建设总规模达1485万亩,其中休牧1170万亩、划区轮牧75万亩、补播239万亩、人工饲草地建设1万亩。
  通过实施退牧还草等一系列生态工程,阿拉善盟大面积草场资源得以休养生息。2013年,经内蒙古自治区相关部门统一监测,阿拉善盟天然草原平均盖度达到了21.05%,平均高度为13.62厘米,比项目实施前的2010年分别增长了4.51%和14、45%。
  仅在阿右旗,草原面积就由禁牧前的6830万亩增加到现在的7600万亩,沙化土地面积由禁牧前的5805万亩减少到目前的5361万亩。
  为进一步保障生态建设成果,阿拉善盟还经常开展法制宣传活动,深入各个苏木(乡镇)、嘎查(村),向广大农牧民群众开展草原法制宣传活动。在加大草原执法工作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强化农牧民的草原保护法律意识,激发农牧民群众共同保护利用草原的热情。
  此外,针对草原面积大、牧民居住分散、监管难以到位的实际情况,阿拉善盟还采取“嘎查领导+牧区大学生”的形式,组建专业草原管护联防队伍,开展草原监督管理执法活动,形成层层管护、相互约束、互相监督的管理机制,确保了生态保护项目区政策落实到位、草原监管到位,为全盟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特色沙产业成经济新增长点
  特色沙产业带动了农牧民增收,也激发起农牧民共同保护草原的热情
  阿拉善盟特殊的气候特征和地形地貌,孕育了丰富的沙生植物资源,其中尤以素有“沙漠人参”美誉的肉苁蓉最为珍贵。近年来,阿拉善盟坚持生态建设与沙产业发展相结合,不但改善了生态环境,也合理开发利用了沙区资源,成为生态脆弱区经济发展、农牧民增收的活力增长点。
  随着国家重点公益林、退牧还草等项目的实施,仅在阿左旗,梭梭灌木林地的总面积就达到了365.2万亩、白刺724万亩,而阿拉善全盟的梭梭林分布总面积达到1620万亩、天然白刺面积达到2300万亩。大面积梭梭林、白刺的有效保护,为阿拉善盟发展肉苁蓉、锁阳等沙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记者了解到,仅2014年一年,阿拉善盟就完成人工梭梭林基地建设50.6万亩,完成接种肉苁蓉12万亩。目前,全盟人工梭梭林面积达到170万亩、人工接种肉苁蓉面积达到44万亩,形成了以敖伦布拉格、吉兰泰、板滩井、古日乃湖、拐子湖为主的梭梭肉苁蓉特色沙生植物种植带,辐射带动周边苏木镇、嘎查种植户发展沙产业经济格局。
  据杨晓军介绍,通过这几年的发展,阿拉善盟林沙产业发展迅猛,仅肉苁蓉和锁阳两大产业年产值就超过了4亿元。
  为全面发展沙产业,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阿拉善盟还专门成立了阿拉善盟沙产业专项推进领导小组,并进一步整合相关技术资源、人才团队、项目资金,推进合作科研项目的开展、研发成果的转化及产业化进程。
  在阿拉善沙生植物实验示范园内,一场久违的降雨过后,一株株梭梭显得更加翠绿,放眼望去,郁郁葱葱。抓住雨后沙地湿润的机会,园区的工人把持着轰鸣的打坑机,忙着打坑嫁接肉苁蓉。
  “以前大部分是人工嫁接,费力费时,现在用机械打坑嫁接,不仅速度快,而且成功率高。一次接种成功,以后只要采摘不破坏菌盘,在一定范围内就自动生长出肉苁蓉来。”园区工人赵多发告诉记者。
  阿拉善沙生植物实验示范园是当地政府与企业于2014年共同建设的一个综合性园区,具有沙生植物种植、实验示范、技术推广、科普教育、科学研究、沙产业科技成果展示、农牧民培训、旅游观光等多种功能。
  园区植物以凸显阿拉善当地特色沙草植物为中心,同时选育具有药用、食用、饲用、观赏等经济价值,且具有在阿拉善当地推广潜力的植物30多科120多种,旨在促进阿拉善农牧业和沙产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引进和培训深加工高科技产业,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产业化的发展。
  记者了解到,为了推动沙生植物产业化的快速发展,阿拉善盟引进和培育沙产业深加工和高新技术企业,通过沙产业龙头企业引领示范,目前已经逐步形成种植、加工、生产、销售于一体的沙生植物产业链。
  为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阿拉善盟通过植草造林,推动了梭梭林、肉苁蓉等沙生植物种植面积的扩大,也带动了特色沙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并成为阿拉善盟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2014年,全盟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77元,比2010年增长84.76%。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力带动了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