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红色教育 >> 正文

乡村种文化 礼堂结硕果

来源:婺城新闻网 作者: 时间:2016.02.26

  夜幕降临,婺城区乾西乡幸福村农村文化礼堂里聚集了不少村民。该村老党员赵锦茂像往常一样熟练地打开电脑,为村民放映PPT。“如今各地都在学习宣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为了让村民们更好地学习领会,我就想到了利用PPT将全会提出的新理念、新政策宣讲给老百姓听。”赵锦茂说。据悉,这些课件是他专门花几天时间精心制作完成的。图文并茂的内容,通俗易懂的宣讲,让大家看得过瘾、听得明白,受到了村民们热烈欢迎。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省政府十件实事之一。在文化礼堂建设工作中,婺城将其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积极整合资源,彰显地方特色,设计活动载体,提高使用效率,精心构筑精神家园。眼下,遍布全区各地的农村文化礼堂,正在成为宣传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的主阵地,并以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带到老百姓身边。

  内容挖掘突出地方特色,彰显礼堂精神

  白墙、黛瓦、马头墙,两幢徽派建筑高高耸立在村旁;八百年的龙柏、罗汉松挺拔苍翠,静静地偎依在宗祠旁;独具特色的文化长廊,古色古香,与这里的一景一物搭配得那么和谐统一。在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开化村以800年宗祠为核心,整合了各种资源和历史遗存,着力打造“濂溪后裔、人文开化、活力开化”品牌。

  婺城在各村挖掘文化内涵及风格设计中,注重结合各村的村庄历史、村落文脉、产业特色、民俗民风等特点,提炼各村“神韵”。如竹马乡姜衙村对本村历史上“四进士”讲求的“礼乐治国”精神进行挖掘提炼,着力打造“礼乐姜衙”;还有如湖头村的民俗文化、浩仁村的“仁”文化、泉口村的铁店窑遗址文化、沙畈移民村的移民文化、幸福村的“福”文化、泽口村的婺剧文化、黄碧垄村的水稻耕作文化、银坑村的红色教育基地文化、琴坛村的客家民俗文化等等,着力寻求本村最有象征意义的文化符号,形成每个村特有的文化元素。在设计中采用多种风格,防止千篇一律,力求“一村一品”。

  村史展示、文脉传承、民俗沿袭……一个个别具特色的农村文化礼堂,出现在婺城的乡间村头。截至目前,全区已建成68家文化礼堂(其中农村文化礼堂65家,社区文化礼堂1家,企业文化礼堂2家),覆盖率达20.2%。各文化礼堂陆续开展了开蒙礼、敬老礼、成人礼等礼仪活动,以及各类丰富多样的文化和宣讲活动。

  活动开展上设计特色载体,丰富礼堂功能

  “一拜老师教我读书,二拜老师教我做人,三拜老师永世不忘……”在宗祠内,7名头扎发髻、身穿对襟汉服的七龄童恭恭敬敬拜师。礼毕,先生上前在孩子额头点上寓意开启智慧之门的朱砂。这是去年8月在白龙桥镇叶店村的文化礼堂内学子开蒙的一幕,而这只是婺城农村文化礼堂众多活动内容的一个缩影。

  建好了文化礼堂,还要确保活动常态化。为此,婺城区积极设计载体,注重群众的参与率,保证本土特色,使农村文化礼堂真正成为对农民有吸引力、向心力、辐射力、影响力、归属感的精神家园。各文化礼堂根据每月活动计划安排,结合各时期工作重点,相继开展了榜样评选活动、书法授课活动、端午民俗包粽子比赛活动,排舞、太极拳演练等文体活动、“善美讲堂”宣讲活动、成人礼、开蒙礼仪式等各类丰富多样的活动。各文化礼堂共组建文艺宣讲小分队80多支,创作了快板《十朵计生姐妹花》、小品《逃生路上》、相声《“五水共治”在蒋堂》、婺剧小戏《农家书屋》等文艺作品30余部。

  同时,婺城区结合“五水共治、两美婺城”系列巡演、“信义金华、平安婺城”系列巡演、“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系列巡演、“婺风·美丽非遗进百村文化礼堂行”系列巡演及禁毒和法治宣传、婺剧进文化礼堂等主题宣传活动,三年来为文化礼堂送戏两百多场,极大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

  推进乡音宣讲进村入户,开设名师讲堂

  前不久,婺城区乡音宣讲名师沈根新、王平连夜赶赴雅畈镇石楠塘村文化礼堂,为该村全体党员和村民开展巡回宣讲。两位宣讲名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以“讲故事”的形式娓娓道来,其间穿插着一个个接地气的身边小故事,让大家听得津津有味,直呼过瘾。通过声情并茂、通俗易懂的宣讲,使村民接受了一次深刻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此外,婺城区还创新宣讲阵地建设,积极探索实践乡音宣讲+模式,通过讲故事、微博微信、视频展播等新手段,把党的方针政策、区委区政府的重大决策及时传递,使之成为百姓的日常遵循。同时积极整合各种宣讲资源和平台,构筑起了区、乡镇、村三级乡音宣讲体系。

  如今,像沈根新、王平一样的100多名区、乡、村乡音宣讲员活跃在婺城各地。他们深入农村社区,通过“乡音宣讲+讲故事+微博微信+文艺+走村入户”等通俗形式,把“信义金华”、“两美婺城”建设及党的形势政策宣传及时送达各文化礼堂。去年一年,各文化礼堂村共开展乡音巡回宣讲活动100多场,受众1万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