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精神文明 >> 正文

丝路精神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来源:凤凰资讯 作者: 时间:2017.09.19

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这段历史表明,无论相隔多远,只要我们勇敢迈出第一步,坚持相向而行,就能走出一条相遇相知、共同发展之路,走向幸福安宁和谐美好的远方。

    ——2017年5月14日,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

    历史总是伴随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脚步向前发展的。回首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们正是迈着这样的脚步,靠着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开辟出联通亚欧大陆的丝绸之路,强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今天,“一带一路”建设把沿线各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致力于合作共赢、共同发展,让各国人民更好共享发展成果,这也是中方倡议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目标。我们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让古老的丝绸之路重新焕发勃勃生机。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强劲动力。

    ——2017年5月15日,习近平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上的闭幕辞

    携手开辟发展之路

    “一带一路”是一条合作之路,更是一条希望之路、共赢之路。中方将结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落实,同有关国家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产能合作、科技创新等领域开展合作。

    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着世界发展的未来。促进国际发展合作、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是我们应有的担当。让我们携起手来,一起开辟一条公平、开放、全面、创新的发展之路。

    ——2017年9月5日,习近平在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上的发言

    为各国实现合作共赢搭建起新的平台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地缘政治工具,而是务实合作平台;不是对外援助计划,而是共商共建共享的联动发展倡议。我相信,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将为各国实现合作共赢搭建起新的平台,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创造新的机遇。

    ——2017年9月3日,习近平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实现共赢共享发展

    中国有句古语叫“落其实思其树,饮其流怀其源”。中国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中国也为全球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将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顺风车”。

    我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就是要实现共赢共享发展。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一大批早期收获项目落地开花。中国支持建设好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公共产品。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

    “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

    3年多前,我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3年多来,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4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合作协议,“一带一路”的“朋友圈”正在不断扩大。中国企业对沿线国家投资达到500多亿美元,一系列重大项目落地开花,带动了各国经济发展,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来自中国,但成效惠及世界。

    ——2017年1月17日,习近平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

    共享发展果实谱写文明新篇

    “一带一路”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2013年,我首次访问哈萨克斯坦期间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一带一路”合作由此发端。4年来,共建“一带一路”逐渐从倡议转变为行动,从理念转化为实践,成为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受到国际社会普遍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当前,国际形势深刻复杂演变,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缓慢复苏,发展问题依然严峻,“一带一路”建设为我们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

    ——2017年6月7日,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媒体发表的署名文章

    坚定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没有文化自信,不可能写出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坚定文化自信,离不开对中华民族历史的认知和运用。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

    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正所谓“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创作更多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又符合世界进步潮流的优秀作品,让我国文艺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屹立于世。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

    中国人历来“以至诚为道,以至仁为德”。“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中国一贯主张,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不同文明凝聚着不同民族的智慧和贡献,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

    ——2016年11月21日,习近平在秘鲁国会的演讲

中华民族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形成了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这是我国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坚持开放包容的心态

    当今世界,开放包容、多元互鉴是主基调。在21世纪人类文明的大家园中,各国虽然历史、文化、制度各异,但都应该彼此和谐相处、平等相待,都应该互尊互鉴、相互学习,摒弃一切傲慢和偏见。唯有如此,各国才能共同发展、共享繁荣。

    我们要坚持开放包容的心态,视彼此发展为自身机遇,继续灵活务实推进双方合作,加快各自发展战略对接,深化经贸、投资、金融、基建等各领域合作,加强人文交流,共促东西方文明对话,共同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和促进世界文明多样化。

    ——2015年10月21日,习近平在伦敦金融城市长晚宴上的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