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精神文明 >> 正文

“一村一品”皋兰县开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

来源:未来网 作者: 时间:2017.11.05

欢快的舞蹈跳起来,攒劲的歌儿唱起来,文化广场传来阵阵欢声笑语。深秋的午后,寒气逼人,但皋兰县石洞镇庄子坪村祥舞艺术团排练室却充满了快乐、祥和的气氛。“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一曲曲红歌唱出了当地村民的幸福生活,“我们的歌声可不比专业歌手差哦。”村民魏春荣信心满满地说,嘹亮的歌声引来村民的阵阵喝彩。


石洞镇的文化繁荣景象,仅仅是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在全市的许多村镇,建设美丽乡村和繁荣农村文化正在成为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为近年来群众文化工程,繁荣农村文化建设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农民艺术团成了村里的风景线


皋兰县石洞镇庄子坪村的农民文化活动室里一派热闹景象。来自庄子坪村祥舞艺术团的成员正在紧张地进行排练。艺术团负责人、73岁的农民杨增东告诉记者,最近他们要代表石洞镇参加县上的文艺演出。魏周萍是这支农民业余艺术团舞蹈组的负责人,一大早就来到活动室和队员们一起排练。今年在县城广场的汇演中,艺术团准备的节目有一半是舞蹈类的,魏周萍笑着说:“时间紧、任务重,不敢有丝毫马虎。”为了不耽误排练,演员们一般都是白天干活,晚上排练。


“没有任何报酬,这些演员都是自发组织起来的。”杨增东告诉记者,“以前村里过年时只能闹社火,或者组织业余演员唱几折秦腔,很少有创新,也无法吸引年轻人参与进来。这几年成立了农民艺术团,在艺术表现为群众服务的一个缩影,像这样的培训辅导每天晚上在全县各镇如期进行,排练好的节目在村民间示范、传唱。对于家住黑石镇和尚堡村的陈为花大妈来说,舞蹈是她的最大爱好,但更多时候,她只能在县城广场跟着跳跳广场舞。“我们跳得这是‘野路子’,不正规,很羡慕那些能在‘农民艺术节’舞台上登台演出的人们。”县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在了解到群众的强烈需求后,决定选聘专业扎实、德才兼备的辅导老师,通过向农民群众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文艺技能辅导培训,把“送文化”转化成“种文化”,提升乡村文艺水平,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素养,更好地把文化艺术留在农村、种在农村,真正使农村群众文化热起来、大起来、强起来,逐步由“盆景园”变成“百花园”,“示范园”变成“丰收田”。目前,县文化艺术发展中心共派出农民群众文艺辅导人员100余人次,辅导业余文艺队伍30余支560余人,辅导编排文艺节目60余个,辅导天数90余天。


加大财政投入挖掘民俗文化


“县财政按照每人每年5元的标准列支预算,作为基层群众文化协会的日常活动经费,同时文化部门积极争取专项扶持发展资金,协会通过企业帮扶、民间资助等途径筹措资金,形成了以政府扶持为主、社会资助为辅的多元经费保障长效机制,每年县财


政投入70万元用于全县文化社团建设。”皋兰县文体局副局长陈大名称,我们先后制定了《皋兰县“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实施方案》、《皋兰县“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管理与考核办法》,做到了年度有工作计划、长远有发展规划,目标清楚、任务明确、措施有效、考评有据。自2013年起,在全县综合目标考核中设立“一村一品”群众性文化精品创建工程单项奖,每年奖励10个基层群众文化协会,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参与“乡村舞台”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全县“一村一品”群众基层文化协会总数达到81个,其中综合性社团20个,单项社团61个(秦腔类19个,象棋类14个,篮球和乒乓球类13个、鼓子类5个,书画类4个,太平鼓类4个,小曲类1个),各类协会登记会员达到4000多人。全县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人,省级8人,市级14人。


吴泰告诉记者,该县挖掘传承县域民间民俗文化,打造兰州太平鼓、兰州鼓子、魏振皆书法三张县域文化名片,建成皋兰书院、振皆书法艺术馆、皋兰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馆等地方特色文化项目。各村立足特色文化资源,建成了水阜鼓子村、黑石太平鼓村、文山书法村、三坪小曲村等一批特色文化示范村。皋兰农民太平鼓队先后参加了1990年亚运会、共和国五十周年庆典、国际非遗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敦煌文博会等重大活动演出,先后斩获群星奖、山花奖、太阳神金鸟奖等数十个国家级大奖。民间鼓子艺人自发成立兰州鼓子协会,创编完成《南湖的灯光》、《金城巨变民心顺》、《创业英雄赞》、《圆梦》、《唱国风》等新作品。文山村魏振皆书法协会和水阜村灵峰书画学社坚持常年传承书画文化,自费编印书画作品集,展示本村农民书画作品,展现了新时代农民对文化艺术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