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红色教育 >> 正文

构建红色文化的记忆场教育场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 时间:2018.07.04

 原标题:“红色文化”记忆场是学生假期旅行重要站点

  每逢高考结束,总有大批考生放飞心情,背上行囊,成就一场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今年,好多未来的大学生没有像以往一样飞赴海外度假,而是选择去一大会址、遵义会议旧址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自觉接受红色基因的洗礼。作为教育工作者,笔者欣慰之余,更感受到了“信仰的力量”。

  构建红色文化的记忆场教育场

  红色文化是上海文化的底色。为了更好地传承信仰之光和理想之火,让红色基因融入城市血脉、根植市民心中,凝聚起团结奋进的强大精神力量,上海已全面启动实施迎接建党百年 “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上海不仅有中共一大会址、老渔阳里2号这样的革命旧址,还有众多革命先辈、仁人志士的故居,这些资源不只涵盖革命时期的上海,更包括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上海,是红色文化的宝贵载体。在这个 “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新技术层出不穷,通过视觉、听觉、触觉来感受“红色文化”,有助于青少年领略历史的现场感和沧桑感,体验历史的发展变迁,理解上海城市的“红色基因”。法国学者皮埃尔·诺拉曾提出历史在加速消亡,需要凝结记忆之场。红色记忆需要和历史时刻联系的赖以凝结的场所,才能成为教育场,成为绵延不断的文化积淀,润泽传承于后辈。当然,构建红色文化的记忆场,并不局限于参观考察这些传统的形式:以 “红色文化”为主题的城市定向越野活动,重温“红色记忆”的书画摄影、微视频比赛,绘制“红色文化遗址”手工地图、设计文创产品……这些带着时代温度的创意活动让红色文化“活”起来,其形式也深受青少年们喜欢。

  红色教育有细节有内涵才有生命力

  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但开展红色教育就跟学习历史一样,有精彩的细节,有丰富的内涵,才能有鲜活的生命力和震撼人心的魅力。比如,1949年,就读于上海徐汇中学的胡聿章来不及领取高中毕业证书就投身革命。4年后,他长眠于抗美援朝战场。他一定未曾想到,他的毕业证书被一位同班同学小心翼翼保存了半个多世纪,直到2010年,这位同学通过校友会的帮助,将这份珍贵的烈士遗物交付给他的亲属。徐汇中学校史馆内至今收藏着 《徐汇中学第九十九届高中毕业纪念刊》,胡聿章自己填写的档案个性十足——“嗜好:听音乐;最恨什么:拍马、吹牛;准备做什么:教员;绰号:猩猩王,有着一颗货真价实的人心”。徐汇校园里还有全校师生同仇敌忾对抗日军的故事……熟悉的校园,鲜活的人物形象,浓厚的家国情怀,当年同龄人对理想和真理的执着,正是最能打动学生的地方。可见,真实、生动、于细微处见精神,因势利导地培养青少年积极正向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应该是红色文化研究、教育和宣传的重点。

  打开历史教科书要有“正确方式”

  打开历史的教科书要有 “正确方式”。提升红色文化的吸引力,除了在内容、形式和途径等方面要契合时代特色外,掌握教育资源的施教者对红色教育的认识和定位,他们对教育对象需求的了解,直接决定了红色教育的品质。现今的青少年对很多问题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正如一位高中学生所言:我觉得给我一段史料去理解,抑或是背诵历史事件,其实和语文学习无异;寻找事件的背景,如何从事件中发现有意义的部分,才是学习真正价值所在。新生代上海青少年更愿意走出校园,接触社会,如果能将红色文化与上海教育的发展、上海城市文脉的延续等专题相整合,引导学生将红色教育放在民族复兴和人类进步的大格局中认识和考量,使学生对这座城市、对家国的热爱和情怀润物无声地融入学习和生活,转化为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那对他们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而乡土调研、口述实录、课题研究都是可以深入的形式。当然,这不仅需要拥有资源的各方通力合作,更需要适切的顶层设计。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青少年是受教育主体。面向未来,面向世界,“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激发学生家国一体的爱国情、经邦济世的报国志和荣辱与共的兴国心,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也是全力打响 “上海文化”品牌的重点任务。

  (作者为上海市徐汇中学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