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遗产传承 >> 正文

就甘肃非物质文化 遗产保护 对话我省文化学者陈自仁

来源:兰州晨报 作者: 时间:2018.08.27

陈自仁

对话人物:

陈自仁: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副会长、甘肃省老子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甘肃省科普作家协会副理事长、甘肃省图书馆学会副会长。

出版著作40多部,发表论文100余篇,代表作品有《陈自仁文集》,民间文学研究专著《心灵的记忆》,文化史研究专著《陵谷沧桑——八千年陇文化》,长篇人物传记《陇上翘楚》,长篇纪实文学《敦煌之痛》,长篇小说《白乌鸦》等。作品曾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中国图书奖、第十一届冰心图书奖、2001年全国优秀畅销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全国第三届“蒲公英优秀作品奖”、甘肃省特别优秀图书奖、第三届甘肃省敦煌文艺奖、第四届黄河文学奖等。

对话记者:兰州晨报/掌上兰州首席记者 雷媛

对话背景

甘肃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甘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类别繁多,异彩纷呈,在全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走过了一条由民间自发到政府主导的漫长道路,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显著成就。回顾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认清现状的同时,还要正确对待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

“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与对策”——这是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文化学者陈自仁眼下的研究课题。这一课题的研究成果,将在由省政府文史研究馆主办的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学术论坛上陈述。多年来,陈自仁一直注重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近年来,他把研究的重点放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已出版的40余部作品中,有8部作品与我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

1 我省已构建了较为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体系

记者:一个事实是: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不懈努力,我省的“非遗”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据统计,截至2018年,我省有68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有68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陈自仁:是这样。甘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不久,甘肃的老一辈文化工作者,就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民间文化的抢救、保护和研究工作,其中民间文学特别是民间歌谣的搜集、整理和研究,成绩尤为显著。1979年以来,围绕《中国民族民间文艺集成志书》甘肃卷的编纂,省内有关专家学者再次掀起民间文化抢救、保护和研究的热潮,使大量濒临消亡的甘肃优秀民间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志书的形式保存了下来。由政府主导的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于2004年正式启动,经过15年持续不断的努力,构建了较为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保护体系。

记者:相信在这一保护过程中,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从濒临消亡走向了“新生”,就此,能举一个比较显著的实例吗?

陈自仁:武山旋鼓舞可以算一个。这是民间相沿成习的传统风俗活动,鲜有相关历史文献记载,一直在民间传承发展,是积淀了很深厚历史和地域信息的原生态文化。它在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之前,也是岌岌可危,关键是后继无人。入选后,政府加大了保护力度。目前,武山旋鼓舞获得了新生,特别是女子旋鼓舞异军突起,已经在海外产生了影响。

2 保护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记者:成就之外,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那么,就您所关注的领域内,您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面临的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什么?

陈自仁: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中,口头文学正在走向消亡;在工业现代化的冲击下,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正在失去生存空间……可以说,这些都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面临的现实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记者:也有观点会认为,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退出历史舞台是一种历史必然,因为它们已经失去了保护的价值和意义,对此,您怎么看?

陈自仁:我的观点是:凡是脱离了传统文化元素、失去了传统技艺和传统文化内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也就失去了保护的价值和意义。

具体而言,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旅游业的发展,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迅速向市场靠拢。传统手工艺人为了追求利润,将传统手工艺品和传统美术作品转换为旅游商品,是无可厚非的。传统手工艺品和传统美术作品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融入时尚元素,以迎合消费者,也是无可厚非的。在社会生活千变万化的今天,传统手工艺品和传统美术作品离开了时尚元素,脱离现实生活,就会失去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问题是大量的传统手工艺品和传统美术作品在走向市场的过程中,随意更换材料,甚至弄虚作假;在工艺上,删繁就简,任意改造,甚至放弃传统技艺,结果,产品中的传统文化基因越来越少。

市场上出售的一些工艺品和美术作品,虽然打着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的招牌,有的甚至打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招牌,但已经不是真正的传统手工艺品和传统美术作品。传统技艺和传统美术的发展,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丢弃传统,别出心裁,另搞一套。

3 建议设立省、市州、县区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检查评估制度

记者:您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几十年,是否在您心中已形成成熟合理的保护建议或对策?

陈自仁:成熟合理不敢自我断言,但想法是有一些。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申报来说,它不是一阵风,更不是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成功,抢救、保护、传承和利用工作进展如何,需要定期检查评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成功后,即认为万事大吉,再也不闻不问,是对此项事业不负责任的态度。为此,建议设立省、市州、县区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检查评估制度。这种检查评估制度,既包括各级政府的定期自查自评,以及上级对下级的检查评估,还包括委托第三方机构专家组的专业性检查评估。通过检查评估,发现和纠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剔除名实不符或已经失去保护意义和保护价值的项目,以利于甘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健康发展。 本版配图系受访者提供

文化新闻

瓜州榆林窟改造升级接近尾声将为莫高窟客流“分流减压”

本报讯(兰州晨报/掌上兰州首席记者董开炜)记者8月22日从瓜州县文物部门获悉,历时三年的榆林窟文物保护工程于近日渐近尾声,这是这一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近40年来首次对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改造升级,不仅使单日游客接待量较此前增加两倍,未来还将为其“姊妹窟”敦煌莫高窟渐成常态的客流洪峰“分流减压”。

据了解,总投资约1245万元的榆林窟文物保护工程于2016年10月底启动,今年4月底至6月下旬景区曾暂停对外开放。目前已完成榆林窟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管理及辅助用房的修建、道路硬化和三线下地等重点项目的工程任务。此次保护工程将让此前拥挤杂乱的榆林窟面貌焕然一新,加之通过新增设停车场、“厕所革命”和景区网络智能安防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完善,现在单日接待游客量从过去约1000人次提升至约3000人次,游客参观游览的体验效果也将更佳。